TOP
時隔五個月后,“鋰超瘋”卷土重來。
近日,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重新回到50萬元/噸高位。百川盈孚數據顯示,至9月15日,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均價達51萬元/噸,主流成交價約為51-52萬噸,且已有53萬元/噸的報價。
更瘋狂的是,9月20日,Pilbara第九次鋰精礦以6988美元/噸成交,對應的碳酸鋰含稅成本約51萬元/噸。本批精礦預計10月20日-11月20日發貨,考慮合理的物流周轉時間,預計其對應的鋰鹽最早有望于2023年1月投放市場。
上游鋰資源的開發不是水到渠成的過程,正是由于上下游生產周期錯配,造成在鋰需求爆發下,供給難以快速響應的根本原因。
緊缺格局之下,資源端依然是未來鋰價走勢的重要變量,而整個產業鏈利潤自然也要逐步上移。
據某機構統計各大鋰企業的年報,在2021年年初的時候,碳酸鋰的銷售最終的利潤里邊有10%是分配給了最上游的鋰礦企業,90%是被鋰化工的鋰鹽企業拿走了。但是到了2022年7月底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反轉,同樣是100塊錢的利潤,其中有65%是被上游的鋰礦企業拿走的,只有35%留給了鋰鹽企業。
留給鋰鹽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,越來越小。
資源為王的時代,家里有礦,就是這么”不講道理“!而資源自給率高的企業通過自身的供應保障及低成本鎖定,自然能兌現利潤的最大化。
天齊鋰業,是現階段國內礦石提鋰行業中唯一一家原料實現100%自給的鋰資源企業,澳大利亞格林布什鋰輝石礦、四川雅江措拉鋰輝石礦采礦權、日喀則扎布耶20%股權和智利SQM約23%的股權,讓其擁有世界上多處大規模、低成本及高品位的鋰資源。
鹽湖股份,也是憑借著察爾汗鹽湖的資源,實現了自給率100%。據其年報顯示,鹽湖股份2021年碳酸鋰單噸生產成本低于3萬元,對比如今的碳酸鋰價格,不得不感慨,有鋰真賺錢。
贛鋒鋰業,作為鋰資源的”大佬“,掌握了全球大量礦石、鹵水資源,但是整體開發進度較慢,現階段主力原料來源仍為澳洲第二大礦山馬里昂山鋰礦,并持有其50%權益。據其對外公布數據顯示,目前其用于鋰鹽生產的鋰礦自給率為40%左右,隨著公司控股的資源項目陸續投產,預計未來公司自有資源的供應占比將達到70%左右。
除了以上三家外,雅化集團、盛新鋰能等大型鋰企業的自給率均不高。據天風證券測算,盛新鋰能2022年原料自給率為13.23%,雅化集團原料自給率則在24%左右。這只是預估數據,與實際情況可能存一定出入。
但隨著諸多項目投產,雅化集團計劃到2025年鋰資源自給率將超過50%,盛新鋰能預計25年自給率有望70%以上。而于今年收購了津巴布韋Bikita礦山的中礦資源,預計2024年實現自給率為100%。
能源結構轉型背景下,鋰需求高速增長,資源端增量釋放相對偏緩,全球鋰資源仍維持偏緊格局,資源瓶頸下產業鏈利潤逐步上移,鋰資源企業的賺錢日子還能多持續一段時間。